发布时间:2014/11/24 8:00:50 信息来源:王国顺 访问量:641次 【打印】
走近吴正宪老师,感受她的人文情
秣陵中心小学 方亮秀
2014年11月21日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之前我接到学校领导让我外出听课的通知,而又当我知道活动邀请的都是大师,尤其有我敬仰的吴正宪、蔡宏圣、季国栋、贲友林、张范辉、俞正强、张齐华等名师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澎湃。我知道名额有限,机会来之不易,我的感激之情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将这份感激与学校对我的信任转化为内在动力,潜藏于内心。
我翘首以盼,期待一睹名家的风采,真切的感受大师教学的人格魅力。第一节课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面积的意义》。吴老师的课堂处处充满着人、文、情,洋溢着“爱与美的旋律”,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着,在互动交流中思想的聚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是快乐的,享受这样的学习过程,并迅速喜欢上了这样的具有“人情味”的老师。
课始,吴老师让孩子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说说在哪听说过“面积”,孩子们畅所欲言,勾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是,生活中,孩子们仅仅是“听说”过而已,对于面积还有很多未知的。于是紧接着,孩子们自己说说对于面积,有什么问题或者说想了解什么。孩子们把心中的疑惑一一说了出来:“面积是干什么用的?”“面积有多长?”“怎么求面积?”……孩子们说的多好啊,真切的反映了孩子们心中真正的需求,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课堂,孩子们的困惑不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吗。
于是围绕孩子们所提出来的问题,吴老师将数学史中尼罗河涨水的故事引入课堂,孩子们饶有兴趣,面积的历史产生由此渗透。孩子和吴老师共同用手指延边线“走”一圈,即复习了周长的知识,又为后续感受面积与周长的区别于联系做铺垫。再用手“摸一摸”,直观的感受面,“抽象,因为直观表达而变得平和”,通过两个不同的动作,学生直观感受了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周长和面积相似但不同”、“周长是细细的”多么朴实的语言啊,虽然不严谨,却真切的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我们知道,孩子其实已经初步了解了,正如蔡宏圣老师所说“只有直观上懂才是真懂。”
从“尼罗河的圈地”到今天的“刷墙”,面积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刷”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孩子们激动地喊“漏了”,原来,没有闭合的图形“有缺口”一“刷”就“漏了”。至始至终吴老师都没有请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这尊“佛”。这个概念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理解概念,既然孩子已经理解了,并且用他们已经理解的话语来表达对概念的理解,不出示又有何不妨,孩子直观上懂了就是真的懂了,与此相比,请“佛”已然是多余的了,到此孩子们的思维已经渐渐朝深处走去。
“面积只长在图形里吗?”巧妙的提问,机灵的孩子开始从身边、生活中寻找面积。这里的寻找不同于课前的“听说”,这里的寻找是理解面积之后的寻找,找寻的范围更广,思维含量更深刻。就地取材,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各显神通,有的用“重合”的方法,还有的用小方块去量,这不正是面积单位思想的雏形吗。吴老师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顺势导入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去量,渗透面积单位思想。再用手中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身边物体面积(人手1张),这就产生了小组合作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师抛出去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1平方分米(一个是正方形,一个是不规则图形),那为什么不用“丑八怪”做尺子?”孩子们有了前面操作的经验,一下子就悟出““丑八怪”不能铺满,有漏洞”即正方形可以密铺的思想。课到这里,孩子们课前提出的困惑也已然一一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一步步探寻中,孩子们自主的解开了问题之锁,徜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
美好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这节课已然接近尾声,吴老师激活了孩子的思维,以人为本,问题全部来源于孩子,又由孩子一一解答,教出了数学味道、教出了数学品味、教出了数学科学境界、教出了人文精神,吴老师教着今天,想着昨天,展望明天。最后孩子们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离去。孩子们对课堂的依恋,对吴老师的不舍,全部源于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孩子们诚挚睿智的爱。
上一篇:2014年江宁区新一届带头人、教学骨干申报情况公示
下一篇:“江宁区第四届春华杯课堂教学竞赛”听课有感——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