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12 21:29:56 信息来源:王国顺 访问量:743次 【打印】
《小数的意义》听课反思
秣陵中心小学 方亮秀
2014年9月30日,我参加了南京市小学数学“新修订教材”的教学与研讨活动,有幸在竹山小学听了杨秀萍老师的一节课,让我肃然起敬,并十分享受这听课的过程,我竖起耳朵,认真聆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环节。杨老师灵活多变,以学生为主,让学习真的发生。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快乐。课终,学生一个个都不愿意下课,这种教学功底让我万分钦佩。体会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着“轰”的一声,穿越到了古代,引出石子记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从整数数位顺序导入,即复习了整数的意义,也为小数意义的学习做奠基。
二、注重方法渗透,让学习真的发生
本节课中,从量身高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先让学生用整米尺量发现1米太长2米太短,那么长才记为1米,那多出来的如何表示呢?这时候产生要创设一个更小的数的需要,于是有的同学想到用分米表示,出示1分米尺子,问1分米是怎么来的,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示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就表示1分米,那其中的4份就是4分米,再提问:如果要用米作单位该如何表示,联系到以前学习过的分数4分米= 米,再根据 米=0.4米,再引导学生十分位上是几,就表示十分之几。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0.5米、0.9米等一位小数,并借助计数器拨珠记数。当拨到0.9时,学生思考0.9再加0.1是多少,此时学生根据整数满十进一的学习经验,得出是1.0米,这里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量身高,要求精确到“厘米”、“毫米”产生对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需要,通过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三、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动手量一量,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二位、三位小数的几个主要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风格,求真务实
在课堂上杨教师放下架子,躬身与学生平等对话,“不着急,慢慢说”体现了教师的耐心和睿智,给学生足够的实际思考,让学习真的发生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有合作、有交流、有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声笑语。这三节课老师都设置了学生动手操作,如动手量身高,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引起新知与旧知识的碰撞,再通过老师的点拨,获取新知识整个过程自然流畅,而且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直观到抽象,形成概念,再以抽象的知识解决问题,让知识回归生活。
另外,听了各专家的点评,让我更加明晰数学课的课型特点,成功的数学课,凝聚很高的思维含量。以致最后孩子们迟迟不肯离去,这种课堂,孩子们学习是自主的,是一种享受,学习是真的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