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队伍建设

News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3506
  • 今天访问: 987
  • 本月访问:19540
  • 上月访问:133088
  • 访问总数: 6200258
  • 会员总数: 314
  • 文章总数:5075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教研教改>>队伍建设>>阅览文章

《瑶族舞曲》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1/10/28 10:11:17 信息来源:王彩霞 访问量:4382次  【打印】


《瑶族舞曲》课后反思

陈    敏

这周二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瑶族舞曲》。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描述了瑶族人民欢庆的场面。本曲分为A段和B段,其中B段分为b1、b2、b3三个部分。

本课我认为的得意之处就是:

1.运用了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瑶族载歌载舞的场面。

首先,学生了瑶族之歌后缓缓的唱着歌拍着X XX节奏围成一个圈,有了瑶族人民欢歌的氛围。然后在瑶族之舞时学生围成圈通过舞步和模仿篝火,随着b1段欢快的舞蹈,气氛达到高潮。载歌载舞后学生安静席地而坐,跟我互动进行敲鼓和双响筒演奏(b2段和b3段)。就像瑶族人们跳完欢快的舞蹈后坐下来开始一边休息一边敲鼓,尽情享受音乐的快乐,庆祝他们幸福的生活。最后,我跟着学生一起进行表演。我们仿佛就自爱举行一场篝火晚会,载歌载舞,余音袅袅还有鼓声阵阵,在愉快的氛围中我们结束了这节欢乐的音乐课。

2.注意循序渐进

   本节课教学中每一环节我都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完成。A段歌唱时,学生唱完,我然学生这段出现了几遍?然后加手上动作原地先边长边做,然后起立缓缓走成圈,这样次序井然。在舞蹈部分我示范完带学生学习舞步,跳四步,拍两下手;然后告诉学生还有篝火,通过站起和蹲下模仿篝火。学生先聆听舞蹈和篝火的顺序,再进行表演,效果就凸显出来了。

当然,这节课也有失意之处:

1.在b3段的设计上效果不太尽如人意。其实这段在设计时就比较犹豫,没有完全设计好。我之前设计的学生集体敲铃鼓,但是声音过大,完全听不到音乐,就没有采用的意义了,然后就想到改用几个学生站到中间敲双响筒降低音量同时也换一种乐器。可是没有出示图谱,导致学生不知道确切的敲击点,加上本段音乐跟上段音乐连接紧密所以敲击双响筒的两个学生有点无从下手,有点慌乱。

2.本课歌唱和跟学生互动敲鼓时学生卡点不是很准,拍子稍微没跟上。这个跟我教授时没有强调有一定关系。学生没有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不会跟拍子,还有速度要快慢一开始就要强调。

重构这节课的话,我会把双响筒伴奏改成互动游戏。我卡好点随这一段音乐找下面的学生拍手。我或跳或走,到一位学生面前,随后我跟他对拍手两次,然后我在找下一位学生拍手,这样的游戏富有趣味性师生-生生之间也能互动,学生参与度也高一些。

还有这节欣赏课是民乐合奏,因为时间关系我把乐器介绍安排在第二课时,这节课只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女生的表现。她在第一部分歌唱加律动时的表情十分动人,甜甜的微笑,头也跟音乐在摆动,十分的投入。我的目光被她深深吸引,表演时我没有打断,后来单独表扬了她,双响筒演奏也邀请了她。相信她投入的尽头让她这节课收获满满!还有最后完整表演时学生们和我一起仿佛就是在进行篝火晚会,载歌载舞,意犹未尽!

撰稿:陈敏 校对:王彩霞 审核人:张惠贤

 

上一篇:小学体育双脚跳短绳教学反思
下一篇:《认识键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