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队伍建设

News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2790
  • 今天访问: 281
  • 本月访问:110126
  • 上月访问:201516
  • 访问总数: 4897403
  • 会员总数: 313
  • 文章总数:4888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教研教改>>队伍建设>>阅览文章

酿一场沉醉,“遗憾”也美!——《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9/29 16:14:33 信息来源:唐君 访问量:488次  【打印】


酿一场沉醉,“遗憾”也美!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秣陵中心小学  姚红

2021928日上午,我执教公开课六上语文《七律?长征》。我备这节课自认为很充分,上课前也是胸有成竹。然而,实际是一场沉醉,几多遗憾。

一、“我想”代替“他想”

我想:六年级学生了,已经预习过了,说出诗句的意思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前面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学生们都操练过,解释诗意非常顺利,《七律?长征》也是诗歌,自然不在话下。然而,课堂上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时,学生并没有如我所想流畅地说出诗意。这是为何?

细思,“逶迤”“磅礴”两个词语从长相上看就不太容易记住,我认识这两个词好多年,对他们是熟悉的,孩子们就不见得了。“逶迤”指的是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磅礴”指的是高大险峻的样子。虽然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将词意记在了书上,可是,抄一遍未必真的理解。恰巧这两句诗又比较特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机械地串连词意也说不通顺句意。

究其根本,是没有备好“学情”,以“我想”代替“他想”,演得沉醉,摔得粉碎。我糊里糊涂处理了这两句诗的教学,如能回到那一刻,我必定会请学生再次认读“逶迤”“磅礴”两个词语,出示“五岭”“乌蒙”山脉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词意。接着引导学生对比“五岭逶迤”与“腾细浪”,“乌蒙磅礴”与“走泥丸”,发现两句都是比喻句,再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就容易得多。

二、“模式”高过“个性”

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为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诗做了“充足”的准备。我查阅到“巧渡金沙江”战役的故事,缩减成一段话,让学生朗读,感受红军胜利的喜悦;又从纪录片《长征》中剪辑了一段关于“飞夺泸定桥”战役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了解红军战斗的壮烈。按理,学生结合文字、视频资料是不难体会到一“暖”一“寒”表达的情感的,可是,只有一个学生举手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我知多数学生身在雾中,只好继续花时间引述,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感。目标达成了,可是多花出了几分钟的时间,必定要影响后面的教学任务。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呢?

追根溯源,此次预习作业设计过于“模式”,没有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做个性化的精心设计。

这一课,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同往常一样: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理解,仅此而已。若是在课前就布置学生读描写生动的“巧渡金沙江”战役故事,观看“飞夺泸定桥”全集电影,那么,一部分有条件观看的学生定然会对这两次红军征途中的重要战役印象深刻。课堂上再次看到我提供的文字、视频资料便会从脑海中调出画面,自然涌出情感。这时,无论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还是体会“暖”与“寒”传达的情感都不是难事了。

三、“流程”大于“质量”

课堂教学流程行至小半,我深深感觉到这节课可能上不完。原先备课时,我就想做一次挑战,一课时上完第五课,给老师们呈现一节完整的高段古诗教学课。我坚信,只要环节衔接紧密,不出岔子,成功率是百分百的。然而,实际与预想不一样,虽做到了环节衔接紧密,但出了几个“未预见”。

于是,我这个课堂老将微慌起来。上课前,我不断告诉自己,语速一定要慢,慢,慢。然而,一旦有突发状况发生,嘴巴就不听使唤。我明显感觉自己在抢,心中想的如何把流程走完。而我真正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那一刻,初心不知在哪,我不管教学目标落实是否到位,教学质量高低如何,硬是像中毒了似的拼力把该走的流程走完。我在陶醉地“飞”,学生傻傻看我“飞”。结果,我“胜利”了,原先设定的教学流程基本走完。可是学生呢?兴许觉得学“长征”比长征还难。

试想,如果我在遇到学生实际理解与我预判有出入时,就冷静应对,舍得放弃既定的流程设计,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及时调成教学环节,虽完不成既定教学任务,却能使学生学得扎实,学有所获,该有多好!

此次公开课,是新我向旧我的挑战。我沉醉于课堂,酿几多遗憾,将其化作成长的营养,让我“美”在漫漫教路上。

 

上一篇:缺少的那一点 ——执教《登鹳雀楼》课后反思
下一篇:诸多不足——《夜书所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