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3 13:26:46 信息来源:董兴华 访问量:629次 【打印】
周二下午参加了新教师的第一次培训,听了两位优秀的老师的精彩讲课,以及郑楠老师的《文本解读与语文素养》的讲座,让我受益良多。
首先,是彭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一课时教学,彭老师首先通过谈话导入,引导学生从理解“崛起”的含义到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接着介绍周恩来总理,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问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梳理概括出关于周恩来的三件事。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快速准确的概括出来,所以合理的引导非常重要。接着,重点深究“中华不振”,首先理解“中华不振”的意思,接着带领同学们圈画出能够读出“中华不振”的语句,通过朗读品读的方式,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华不振”。
接着,是王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王老师在这方面处理的很好。《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告诫人们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这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学生很感兴趣,王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的补充有关视频资料,人类怎样破坏自然资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灾难。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通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精心保护地球!”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当然,这也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最后,郑楠老师的《文本解读与语文素养》的讲座,首先为我们理清了语文要素与语文学习要素包含的内容,接着,从教师和学生的层面来解释为何我们需要精准地解读文本,最后,从整体和单篇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精准地解读文本。为我们新老师解答了最重要的如何把握准语文要素的问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下午,两节课,让我领略到两位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学习他们的长处,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