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队伍建设

News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3009
  • 今天访问: 3597
  • 本月访问:40913
  • 上月访问:133088
  • 访问总数: 6221631
  • 会员总数: 314
  • 文章总数:5076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教研教改>>队伍建设>>阅览文章

《我们有精神》听课心得——杨澜

发布时间:2018/3/27 10:00:39 信息来源:董兴华 访问量:1018次  【打印】


这篇《我们有精神》是本书的第二课,王蕾老师以“怎样做有精神?哪些人让我们觉得有精神?”为目标呈现了这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

1.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搭建活动舞台让他们去体验

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知法守法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的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王蕾老师首先以“小手掌会说话”的游戏调动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加强学生对老师的亲密感。接着以“小松树”这一首歌曲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听歌唱歌赛歌,在实践中初步让学生明白“有精神”的内涵。最后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自由讨论“怎么样帮助小动物们获得精神王的称号”,在讨论交流中明白今后应该怎么做。

2.向生活学习,以生活为载体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要努力把儿童放在眼里,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体,用儿童喜欢的方式与他们对话。王蕾老师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讨论交流,发挥小组的作用。老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谁让你觉得有精神”,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得出自己的答案,王老师进行相机引导,让学生明白这些表现都是有精神,从而总结出“有精神”的内涵——声音响亮、站得笔直、面带微笑、坐姿端正。

 

上一篇:《少年王冕》听课反思——吴珍珍
下一篇:《少年王冕》听课反思——黎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