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杏坛论语

News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6848
  • 今天访问: 2417
  • 本月访问:80306
  • 上月访问:85358
  • 访问总数: 5335021
  • 会员总数: 313
  • 文章总数:4965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学校管理>>杏坛论语>>阅览文章

教师读后感交流(1)

发布时间:2015/5/10 0:00:00 信息来源:金文红 访问量:576次  【打印】


惊叹,感叹,困惑,明白了……

      ——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所想

惊叹——为一节课

工作至今,名师的课听过一些,大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但窦桂梅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却是记忆犹新。因为在这堂课上窦老师在教学中融入了一些评书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用“道具”:说书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在教室内,教师是教学者不是说书人,但“一醒木”的作用是提神,引起学生们注意力,第二课时开课时,教师拍醒木,并引发“上回书说道——”既是一个课堂提示,也是为了体现一些评书的味道。比如摆砌末。本节课里教师摆的砌末就是文本原有的“砌末”:“月亮已经上来了,照得厅堂外面如白昼。”这就把原生价值很好地变成了教学价值。更让我惊叹的是朗读,“好文在于需要朗朗上口,快把课文端起来。”“来人来者不善,应该好好读读来人外貌”“朗读着落至此,你读到了怎样的一个洪教头?”“何不?什么意思?把何不送进去?”“让我们驻足在人物的语言里,好好朗读。”窦老师指导朗读课文的艺术,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句句击中要害词语,让学生切身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给学生联想的空间,紧紧短短一句话:“来!来!来!”就让课堂上出现了十几种的读法,十几种的读法就有十几种的意境,真是让原本有限的文本无限的丰富,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在反复的朗读和演示表演法的体会中孩子们在落笔到人物形象时早已是自然脱口而出了。

感叹——“大师”“凡人”

听课之后不禁感叹:大师就是大师,能于平凡处生发不平凡的光彩。但是,大师就是大师,岂是我们这些“凡人”能学得来的?于是,就如吃了一顿美味的大餐,虽回味无穷,但终究还是回去做自己熟悉的“小菜”。正如窦桂梅老师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中所说“由于听课者身份层次不同,各自不同的心态,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各自不同的教学经历及环境,各自对教育现象的不同理解,等等。于是,课后评价,不是一种整合的力量存在,大多是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我们之间既没有沟通也没有辩驳,下课后又恢复成各说各话,就好比充斥街头巷尾的各种传言,到最后像风一样,吹来吹去却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困惑——“何以为师?”

大学时学“学高为师”,可如今先进的教育理念日新月异,庸碌无为的身为“凡人”的我,为了学生,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风雨中的雕像”也不能止步不前呀!虽说“大师”的课学不来,但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也应该有路可走吧,我不能走其全部,一步一步也是好的,可敢问路在何方呢?

明白了——因为一本书

明白了,因为《回到教育的原点》。原来,身为“大师”的窦桂梅,也曾是一个“凡人”,她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走出来,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韧劲”和勇往直前的“闯劲”,几十年如一日,刻苦攻读,潜心钻研,从一个音乐教师、语文教师、优质课教师,逐步成长为省特级教师、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走出了一条艰辛曲折而又幸福通衢的教育之路。这条路,我望尘莫及,于我可行之处看来,三个字——读、写、思。读,“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以及“读书一生”的态度和习惯,是窦桂梅在以身示教;“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是她对如我一般年轻教师的谆谆教诲。“读书,读书,还是读书!”是她对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殷殷期盼。写,通过笔端,让自己与课堂进行心灵的沟通,带来对课堂,对自我的“漂洗”,这样的写,也许永远不会获奖发表,但是我们却在写中不断温暖自己的心房,不断积累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思,备课需思,不能将“拿来主义”视为理所当然,这一艰苦的过程必须静下心来,以“读者”的身份挖掘课文的原生价值,以“教者”的身份思考体现文本教学价值的方法,如此,备课才能铭记于心;听课需思,不做旁观者,不做盲从者,而是要带着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思考,做行动者、研究者、执行者,听出课中门道;评课需思,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而是发现课堂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有助于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为评出名堂。

何以为师?我且踏上这条路——读,写,思。

王  琳

   

 

上一篇:育人故事8:给孩子“阳光”就会灿烂(吴亚琼)
下一篇:教师读后感交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