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杏坛论语

News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6848
  • 今天访问: 2006
  • 本月访问:79895
  • 上月访问:85358
  • 访问总数: 5334610
  • 会员总数: 313
  • 文章总数:4965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学校管理>>杏坛论语>>阅览文章

由抛秧而想到的

发布时间:2015/12/2 9:38:47 信息来源:严广富 访问量:2819次  【打印】


                                               由抛秧而想到的  

                                                           严广富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将秧苗连同营养土一起均匀撒抛在空中,使其根部随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栽培法。它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拔秧、插秧传统习惯,具有省工、省力和操作简单、高产的优点,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目前在我国水稻栽植区已大力推广。

        从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的重大改革中,我不由地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对人的栽培上是否也能像抛秧一样省工、省力,简单、高产呢?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越多,但是水稻并没有因此而增产,后来有人把插秧改为抛秧,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带来了丰收。勤劳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悠闲却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不符合“天道酬勤”的古训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初看起来十分奇怪,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丰收的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反之,小块状的抛秧为秧苗分蘖增产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可保护它的自然生长。

        类比教育,过去老师们大量做着类似于插秧密植的事情,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了十分细密的要求,自以为样样落实就会达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结果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细密的棋盘上,他们不再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

        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我们不得不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的太多了?就像秧插得过密,油多煮坏了菜?

       “栽”得太多,学生成为纯粹的容器,学习成为一种毫无激情的活动。学生除了获得知识之外的各种兴趣、爱好、专长被视而不见。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痛苦的活动,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新课改七年来我们走了多远呢?在现实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部分教师还是“穿老鞋走老路”,一路扭曲学生一路自我苦吟,“栽”得辛苦。

        如今想来,农民之所以把插秧改为抛秧,是因为他们从中得了最大益处。而我们有很多的教师仍用插秧来教学,看到的也是他们的益处——短期内的教学成绩很高。而“抛秧”那个漫长的成果却没有被人更多的发现。大家太急功近利,只顾眼前。

        栽秧是按一定的规则,秧苗整齐,但后退时视角却受到限制;而抛秧看似无序,但手中有分寸,力道适中,眼界开阔,不是乱抛。抛秧使秧苗的自由空间大一些,利于生长。教育,为什么不能给学生一点空间,自由发展呢?因人而异地“栽”或“抛”,全在教师的把握之中,“抛”总与“弃”联系在一起,有时的“弃舍”与“留白”不可谓不是一种高明之举。

        比如魏书生老师采用的就是“抛秧法”,他通过调动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简单、省力、高效。魏书生老师很好地把握了“抛”的技术,其深深懂得哪些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东西,哪些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必须要交给孩子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说到底,“栽”与“抛”就是理念的问题。“抛”是形散神不散,做到“抛”中互动,“抛”中愉快,“抛”中发现,“抛”中开放。当我们的教育不是告诉学生第一步该怎么做,下一步该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说出他想怎么做的时候,真正以学生为主的时候,学生就不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而是当作一种乐趣,这时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的!

        当然,抛秧讲究的是带土浅栽,要有营养土作保证。近几天,我在一年级听课,深切感受到启蒙老师的责任重大。这些刚入学的孩子们好比一粒粒饱满且充盈着希望的种子,此时的启蒙就要一板一眼地耐心地“栽培”,细心地“培根”,要有营养土作保证才能由根而生,期待其将来“抛”后的茁壮成长。

      现实之中,我们人为地把教育搞得太复杂,其实教育要简单。教育是一种行动,虽然这种行动需要精神的参与和理性的指导,但它更注重的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过程。一种与学生共享人生体验达致美好愿景的过程,一种自我追求教育有道的人生过程。

        学校好比一块块稻田,我凝视着这稻田,思绪万千……

                                                                                                                       2009年6月

 

上一篇:摭谈班主任之“义”
下一篇:育人故事8:给孩子“阳光”就会灿烂(吴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