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研教改>>阅览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0 9:32:48 信息来源:管婷婷 访问量:1864次 【打印】
“量”中悟“量”,助力量感的培养
——四年级数学精品课展示活动
2022年11月9日上午第三节课,程鑫老师在录播教室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角的度量》一课。程鑫老师先由角的大小比较引入角的度量,接着引导学生用10°的角测量角的大小,体会用小角量大角很不方便,使学生产生对量角工具的需求,然后引导学生将10°小角拼成半圆,构建初步量角工具,接着一步一步完善量角工具,最后形成量角器,带领学生总结量角方法,形成技能。本节课使学生在量角工具制作的过程中,体会量角的本质,发展量感。
课后,魏洁如老师代表四年级组分享了本组的磨课历程和心得体会,从“一般是怎样教学“角的度量”?教学时遇到什么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三个方面分析了学生量角常见问题的原因,结合本节课的流程阐述了“怎样从揭示本质的角度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接着,程鑫老师谈了本节课的得与失:教师语言过多,给学生展示的时间不够;评价语言单一,缺少生生评价;各个环节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流畅、自然。
接着,各年级组老师也针对本节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五年级郭雪瑶老师建议在课始应使学生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需求,最后的练习也可以再整合,可以增加一个需要延长角的一边才能量角的题目;二年级胡蝶老师建议在量角前可以引导学生先估计角的度数,减少学生量角时产生的错误,最后可以总结长度、角度的测量方法,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就是计量单位的累加;三年级孙俊老师建议本节课应增加一个环节:找一找1°的角,10°的角在哪里?使学生体会角不是刻度线,而是单位角的累加。管婷婷老师建议在构造量角器的环节,应使学生理解“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形,而不能是圆,长方形等图形?”。
最后,沈校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测量课应使学生经历造尺的过程,不能省略学生应经历的过程;2.新课引入环节不一定需要情境,也可以从数学本质引入;3.新教师应学会捕捉与驾驭课堂,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急于否定,顺着学生的话引入自己想要的东西;4.教师给的过多,引导的过少,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5.量角时可以展示动态过程,使学生体会量角的本质是计量单位的累加。最后,沈校长梳理了本节课的逻辑框架,逻辑清楚了,课才能上好。
本次数学精品课活动,老师们都参与其中,收获满满。
(供稿:程鑫 校对:孔紫涵 审核:朱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