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教研教改

News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6071
  • 今天访问: 208
  • 本月访问:62415
  • 上月访问:133088
  • 访问总数: 6243133
  • 会员总数: 314
  • 文章总数:5086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教研教改>>阅览文章

《两小儿辩日》听课一得——孟庆曼

发布时间:2019/5/14 10:24:57 信息来源:董兴华 访问量:1253次  【打印】


近日,有幸去实验小学听了一节课——《两小儿辩日》,收获很大:文言文的学习,不能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来学习。

一、 交流资料,质疑导入

《两小儿辩日》中提到了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由于孔子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了解。因此,课上第一个环节就应该是交流有关孔子的资料,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寓意埋下伏笔。

  古人云:“学贵有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因此,围绕《两小儿辩日》这个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定教”,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枯燥的文言文学习来说,质疑导入更显得不可缺少。

二、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导断句,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对于文言文,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断句,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这个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断句、读音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总结:断句可以根据时间段断句,而字音则可以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最后,对于学生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则适时进行点拨。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结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体现了以学定教,学生读起枯燥的文言文也兴味盎然。

三、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意

理解文章大意,也就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目标。学生读通课文后,理解文章大意就容易多了。在这个环节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懂得,理解文章大意不是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因此,我重点指导的是几个实词的意思,如东游,向东游历。去,离。决,判决,判断。对于其他词语的意思就没有再赘述。另外,学生没有见过古代的“车盖”和“盘盂”,于是凭借自己的理解把“车盖”和“盘盂”翻译成车上的伞盖和像盘子一样的东西。我及时用ppt出示了“车盖”和“盘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两种事物,并告诉他们翻译时不要拆开翻译。总之,学生会的东西就不再重复,老师需要指导的应该是学生不会的难点,这才是以学定教。

四、关注文章特点,教会学生辩论的方法

《两小儿辩日》不仅是一篇文言文,还是一篇让学生学习辩论的好文章。在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以后,让学生学习文中的两个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辩论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我先通过一个问题——两小儿围绕太阳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引导学生明确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有说服力。接着,又引导学生关注反问句势,让学生明确

辩论时用反问语气更能增加自己的气势。光说不练假把式,最后,让学生向文中的两小儿一样进行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辩得面红耳赤,也说明学生真正了解了辩论的特点。

总之,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学习。同时,也不可要求过细,要求学生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只要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即可。


 

上一篇:《Unit8 our dreams》听课一得——王磊
下一篇:课堂磨炼展风采,观摩交流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