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论文案例

News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2790
  • 今天访问: 2275
  • 本月访问:112120
  • 上月访问:201516
  • 访问总数: 4899397
  • 会员总数: 313
  • 文章总数:4888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教育科研>>论文案例>>阅览文章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发布时间:2011/10/25 12:03:03 信息来源:无 访问量:631次  【打印】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小学 芮乐平

此文发表于2011年《吉林教育》第8

【内容提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课题,二是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三是捕捉“生活现象”探究数学知识,四是利用“实践活动”掌握数学方法。充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使数学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同时领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让学生亲近数学,喜爱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关键词】

创设  生活化  数学课堂  生活经验  生活现象  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呢?笔者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1)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构建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及无限的魅力。

【课堂教学片段】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材第九册《认识负数》中,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平时你们看天气预报吗?

生:看。

师:天气预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外出工作带来方便,你们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吗?

生:零上24摄氏度。

师:气温用摄氏度(℃)来表示,零上24℃是什么意思?

生:比0℃高24℃。

师:那么,比0℃低是什么数呢?又怎么读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数。(引入新课:认识负数)

上述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引入课题,开始教学新课,教师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认识负数。这样,学生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实现“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有了趣味,学生学习数学起来就感兴趣,为下面更好地学习正负数做好了铺垫。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2)因此,教师要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片段】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材第十册《确定位置》中,我是这样教学例1的。

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军的位置。

提问: 能说出我们班班长坐在哪里吗?(学生各抒己见)

1: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

2: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质疑:同样都是表示小军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呢?(第一种意见是把一竖排看作一个小组,小军就在第4组第3个;第二种意见是把一横排看作一排,小军就在第3排第4个)

提问: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学生可能想到:先说清楚什么是组或什么是排,再说明小军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统一规定,竖着的是组,横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定去说)

 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果有一个约定,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就不会表达不清了)

揭示课题:怎样规定竖和排横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讲解: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板书)

说一说:用数对的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第几列第几行)

写一写: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上述教学片段,教师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让学生说出中队长的位置,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用已有的“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经验确定中队长位置,帮助学生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抽象与概括的过程,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运用适当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久而久之的渗透,学生就会有兴趣,又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捕捉“生活现象”探究数学知识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时,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到:长方体或正方体都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中思考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知识,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真正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四、利用“实践活动”掌握数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例如,一年级上册在学生“认识物体”以后,安排了“有趣的拼搭”这一实践活动。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积极参与“滚一滚”、“堆一堆”、“拼一拼”及其它一些活动。活动中采用直观操作、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长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的方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真正体现“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学理念。

总之,生活中的无数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把鲜活的生活数学题材引入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数学将不再抽象难懂,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充分体验数学的生活应用,使数学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生活当中,领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蔡秋香,《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探究》,《福建教育》,2007年第11期第50页。

2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月第16次印刷第1页、第2页。

’ }, { sId: "new", sItemValue : ’新建文件夹...’ } ], oMoreOpt : ["addremark", "addstar", "addremind", "print"] }, { from : { name : "乐平", addr : "1095297179@qq.com", qq : "-537073366" }, date : "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 上午7:59", dateeng : ", to : [ { name : "602823076", addr : "602823076@qq.com", qq : "-3593043397" }, ], cc : [ ], subject : "论文发表(《吉林教育》杂志2011.8)", replyTo : [ { name : "乐平", addr : "1095297179@qq.com" } ], replyCc : [ ], reSubject : "论文发表(《吉林教育》杂志2011.8)", oXfLinkArray : [] }, { oWin : window, sContext : "ZC2330-U_cZls_omHYqCCtlakG6f18", sModuleName : "qmReadMail" } ); var tag = [{}]; tag.length = tag.length - 1; getTop().QMTag && getTop().QMTag.set(tag, "1314665469620795"); } else { debug("读信readmail2.js加载失败"); } }, 10);

 

上一篇:《认识角》的两次尝试与反思
下一篇:《台湾的蝴蝶谷》教学片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