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3/27 18:28:25 信息来源:方亮秀 访问量:408次 【打印】
在经历建构中,促进量感自然生长
——二年级数学组精品课展示活动
2024年3月27日上午第三节课,邵雨凡老师在录播教室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
邵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一毫米?一毫米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关键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尺子上的一毫米,初步感知数学上标准的一毫米是小段距离的本质属性;二是找生活中的一毫米是什么样子的;三是让学生去比划观察一毫米是什么样。通过这样全方位感受真实的一毫米长度,发展学生量感。整节课通过创造单位,明确单位,感受单位,运用单位这样一个学习路径,完成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课后,乔玺卉老师代表二年级组分享了本节课的磨课感悟,乔老师从“知识在哪里”、“人在哪里”、“人与知识如何互动”三个方面展开说明,她认为在进行量感教学时,要整体把握计量单位教学的内涵,设计有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多维体验、类比推想、梳理关联,从而帮助学生自然习得方法,促使量感内化于心,实现量感的自然生长。
接着,各年级组老师也针对本节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他们认为,度量单位就是可以通过不断的细分或者累加形成新的单位,整个课堂可以更加结构化一些,让学生自己经历细分和累加的过程。随后,管婷婷老师也阐述了她的看法,她认为一个物体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单位之间是可以换算的,也是可以互相统一的,包括它的大小也是可感知和可测量的。本节课学生对于估量的意识不够强烈,长度的感知还不够准确,可设计一些动手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累加过程。
最后,沈校进行点评。首先,他肯定了邵老师这节课是精彩的,扶放结合。其次,他认为教师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关注课堂常规细节,邵老师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对这节课而言,我们需要思考四点,即“为什么要认识毫米?”“毫米有多长?”“毫米在哪里?”“毫米和其他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最后,沈校用三个词“得意”“得体”“得心”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相信通过本次活动,数学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收获满满。
(撰稿:周宇珊 校对:方亮秀 审核:朱后云)
上一篇:聚力同行 研思共进——秣陵小学德法组循环卷入备课2.0版展示活动
下一篇:明进率,巧换算——二年级数学小组课展示及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