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9/29 20:35:40 信息来源:管婷婷 访问量:527次 【打印】
为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树立和强化课题研究意识,切实提升课题研究的成果实效性。初秋时节,微有寒意,教学热情,丝毫未减。9月29日上午,秣陵小学数学组开展“校级个人课题课堂交流展示课活动”。此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环节一是我校管婷婷、乔玺卉、郭雪瑶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环节二是针对三节课进行研讨交流。
首先管老师给大家带来一节课题研究了“认识比”,通过国庆的情境,由一面长方形的国旗,引入图形的中的比,接着让学生尝试多种方式表征面粉与水的比是2:3的含义,有的学生尝试画示意图说明,也有的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征,也有的同学用文字说明,通过丰富的表征学生发现,灵活运用画图的策略分析理解题意,能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条件,例如比之间的关系或者分数、相除关系。巧用画图策略,学生逐步内化比的关系其实就是份数之间的关系。
数学知识都是具有关联性的,并且不同单元、不同学期内的知识都有着较强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数学课堂中,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关联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数学概念、原理之间的结构与联系,并让学生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后期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已经有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因此,课始通过回忆比,充分唤醒比的相关知识,主动和除法、分数建立联系,帮助学生顺利进行类比迁移,实现知识的自然生长,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的复习也为后续验证猜想、推理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做了有效铺垫。关联作为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阶段应当掌握的关键知识。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关联,这样才能够更好在核心素养下展开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并非每节课都适合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基于课本身的需求,关注知识的生长点。例如:郭雪瑶老师“因数和倍数”这节课,学生已经有了乘除法的经验,因此本节课没有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而是选择从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经验出发。生活化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数学化,如果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对应的数学经验为基础,则不用苛求一定要把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去。当然课最后她设计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将新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节课后,数学老师针对三节课探讨自己的想法。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此次的研讨活动,为课题组教师们搭建交流的平台,构建教研共同体,达到了教师互相学习、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
(撰稿:管婷婷、乔玺卉、郭雪瑶 校对:方亮秀 审核:朱后云)
上一篇:寓教于乐,趣味教学——浅谈音乐游戏活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秣陵小学数学教研组个人课题交流展示课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