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5/30 8:05:53 信息来源:admin 访问量:807次 【打印】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秣陵小学数学组第十五周教研活动掠影
秣陵小学数学组第十五周教研活动从“行”“知”“思”三方面展开,老师们在“研”中成长,在“磨”中提升,提高了教学认知和专业技能。
1.行:用理论指导专业行为。
行即实践,教学行为是专业的实践。四年级数学备课组经历了前期的反复打磨,周三上午第三节课,郭雪瑶老师带来了一节精品课“确定位置”。课始,郭老师创造性地改编教材,从笛卡尔的“蜘蛛在哪里”引入、串联本节课。蜘蛛先在一个点,再到一条线,接着又爬到平面中,既激活了已有经验,又创设了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用两个数确定蜘蛛位置的需求。在课中,郭老师设计了与情境串联的趣味活动,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数对中隐藏的规律,经历了创生“数对”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郭华教授所倡导的教学需要“两次倒转”的教学意义。
听课老师分年级组热议这节课,并举荐小组发言人汇报,对郭雪瑶老师的课进行点评。大家一致认为郭老师的这节课趣味性与探究性兼具,提出一些建设性、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和意见。如:如何倾听学生,“接学生的话茬”等。沈俊校长参与教研,并对本节课进行点评。他肯定了郭老师的精心设计,通过情境的完整性与知识的结构化,突出知识的“序”与教学的“序”。他认为“公开课应该无限接近常态课,常态课应向公开课看齐。”认真对待每一节公开课、常态课,教学才会增效提质。
2.知:用研讨提升专业认知。
知是行之成,对教学行为进行研讨与总结,可提高教师的专业认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秣陵小学倡导“循环卷入式单元集体备课”,促进教师整体地、结构地、关联的教。周五下午全体数学教师齐聚录播教室,观摩三年级数学备课组展示“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备课。
孔紫涵老师从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掌握两个一位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探索两个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三方面阐述单元知识结构;曾磊老师从以形释数、以形想数两方面分享自己对于“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起始课的设想;程鑫老师分享了单元错题和好题;魏洁如老师进行补充发言,用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了老师们对于本单元教学的新思考。
老师们对本次循环卷入式单元备课进行讨论。管婷婷老师提出可以在认识小数时创设一个矛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王菲老师指出好题设计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沈俊校长参与备课组活动,充分肯定了三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呈现和思考。他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三种引入方式为切入点,介绍了任务驱动、情境设计、多元表征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探究活动,为老师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3.思:用琢磨促进专业思考。
思即总结与思考,用切磋琢磨、躬身自省的姿态审视教学行为。周五备课展示活动后,全体青年教师参加“数学赛课经验总结会”。赵娜老师与乔玺卉老师结合自己的赛课经验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分享。
赵老师提到在赛课前可以充分预设,了解学生已知、不足、困惑、需求与问题。乔老师从教学方式上指出可以基于学生的自身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案,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接下来五年级备课组老师们也从磨课历程出发,分享自己的经验。方亮秀老师从“模”“摩”“磨”三个角度分享磨课过程的感悟,即模仿优秀的设计、揣摩孩子的心理、在磨课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朱后云副校长用一句话概括整合过程:一节课的精雕细琢,是教学水平的破茧成蝶。分享经验是集聚智慧,是为了今后的华丽转身。
沈俊校长以“今天,我们怎样赛课(公开课)”为题,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为老师们指点迷津。他指出,赛课的重要目的是在这个“点”上爆发,展现个人的教学理解和团队力量,而“出线”“获奖”则是附属品。公开课的“三性”值得人反复揣摩:“爬坡性”是一种敬畏与超越,“指导性”是一种约束与关照,“融合性”是一种审视与重构。教师只有高度关注知识、认知、教学中的“序”,才能实现教材、经验、情绪的“续”,面对陌生环境时,调节情绪、“浅入深出”、把握时间节奏等细节处理,都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的关键要素。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思”则是更好地“行”与“知”的纽带。课堂是师生进行对话互动、生命交流的主阵地,自当敬畏与珍惜,永葆一颗火热的初心。是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撰稿:管婷婷 校对:方亮秀 审核: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