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师德建设

News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3009
  • 今天访问: 3115
  • 本月访问:40431
  • 上月访问:133088
  • 访问总数: 6221149
  • 会员总数: 314
  • 文章总数:5075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党团工会>>师德建设>>阅览文章

《平凡中的伟大》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4/10/19 0:00:00 信息来源:金文红 访问量:923次  【打印】


《平凡中的伟大》观后感

朱思语

葛华钦,年届六十,端重儒雅,有浓厚的悲悯和大爱情怀,誓为特教而生而活。他是溧水特教事业的开拓者,是特教战线耕耘不辍的“老黄牛”。他带领溧水特教人用信仰书写了溧水特校的一部辉煌发展史,用大爱创造了残疾人头顶的一片蓝天。“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残疾的孩子能够有获得自立的本领,获得全新的人生。”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说。为了这群孩子,他放弃乡镇公办小学副校长一职,走进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师,与孩子们同吃同住,一待就是27年,从激情青年熬成白鬓老人。曾经,他是18个聋哑孩子的“父亲”;如今,他的学校已招了168个残障孩子。

为深入学习葛华钦同志的先进事迹,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践行教师誓词,自觉爱岗敬业,提升专业素质,不断增强当好人民教师的自觉追求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葛华钦同志学习的活动。我校也开展了一系列向葛华钦学习的活动,前些天组织全校老师观看《平凡中的伟大》葛华钦事迹报告会。我之后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视频,观看之后,颇有感触。

“每个聋哑孩子的家庭都是一部悲情史。”葛华钦说。曾经,他走进一个聋哑孩子的家,那是一间废旧的小厂房,屋内抬头就能看到天空,靠门的地方是泥砖砌成的土灶,灶上面吊着几个化肥袋拼成的“隔尘罩”,厚厚的尘土将“隔尘罩”压成了漏斗状,床边还有一只老母鸡孵着小鸡,一只老鹅孵着小鹅,一条狗在看护……“如果家里的聋哑孩子不能接受好教育,这个家就真的没希望了。”他说。 

1986年,当听到南京要在溧水、六合、浦口、高淳、江宁5县创办一批聋哑学校时,任教于普教的葛华钦毅然报了名。当时学校有意提拔他做副校长,他婉拒了;面对全家一致的反对,他耐心解释,说服了家人。没有校舍,他向乡中心校借了一间会议室当教室,借两间房屋做学生宿舍;没有教材,他和同事跑到上海买聋哑教材,手提肩扛地运回来;没有学生,他蹬着着自行车在全县16个乡镇走村串户。10月中旬,仅有18名聋哑学生的溧水县聋哑学校正式开学了,当时葛华钦32岁,加上他,学校共3名教师。葛华钦和同事们白天当老师,晚上当爹妈,早早晚晚当保姆。睡前给孩子洗澡、洗衣服,半夜要起来给孩子掖被角,要给生病的学生按时喂药,学生身体不适,来不及通知家长,要及时送医院陪护就诊。

二十多年过去了,包括租赁土地,基地已发展到如今的800多亩,建有3个园(牡丹、葡萄、盆景)、4个区(水产养殖、苗木繁殖、果鸡放养、无公害蔬菜)、花卉超市、蔬菜大棚及苗木基地,还建有2千多平米的现代化玻璃温室。这里的学生是幸运的,在接受9年义务教育后,还能在基地再延长3年(重点加强种植和养殖技术学习),完成12年教育;学校还增设了听障学生职业中专,主修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开设“种植”和“养殖”两类课程,填补了南京市特教领域农业职业教育的空白。

这里的学生是幸福的,已有20多个本校毕业生在此就业,他们每个月都能拿到工资,能领到全额的生活补助,并享有五项保险(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他们不再是家庭的累赘,不再是社会的负担;他们拥有了喜欢的职业,更拥有了做人的尊严。

“没有什么,我只是做了我应当做的事。”面对一次次荣誉加身,葛华钦对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全体同仁的无私付出满怀感激,他说的最多也最朴素的一句话是:“谢谢,谢谢关心!”

    这次报告会将他的28年汇成了一场报告会,报告会精彩的地方引人落泪,一个个事迹都是那样伟大而无私。作为一名教师,葛校长的事迹也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反思。我该如何去树立自己的师德,如何去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老师。

我想正向我自己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一样,牵着蜗牛散步。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以及恒心。耐心是面对小蜗牛们的迟缓,爱心是为他们的成长付出,恒心是在这个艰巨的过程中能够寻找职称自己的力量一如既往的走下午。更爱护自己的学生。

也许我终其一生也达不到葛校长的境界,但是在我在我有限的能力内,我愿将我这有限发挥到若干个无限,这个过程就是我奋斗的经历也是目标。

 

上一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葛华钦校长事迹报告会体会
下一篇:秣陵小学设立“善行义举”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