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20 0:00:00 信息来源:jinwenhong 访问量:1054次 【打印】
特殊教育界的 “老黄牛”——葛华钦
庞娟娟
在南京溧水县,有一位将生命最美华章献给特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加入特殊教育的队伍,一干就是28年;做校长14年,只为残疾学生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每天与学生同吃同住,是良师,也是慈父。他说,他只是承担了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他,就是江苏南京溧水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
他还有一个称谓——“草帽校长”。因为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好几顶草帽。走进课堂是教师,拿起锄头是农民。28年间,他让一所破旧的乡村聋哑学校发展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在全国最早开创“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让残疾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更有尊严地生活。
“每个聋哑孩子的家庭都是一部悲情史。” “如果家里的聋哑孩子不能接受好教育,这个家就真的没希望了。”葛校长有一颗悲悯的心,他不只是感慨了一下而已,而是从此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奉献给了这些孩子,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孩子,真心实意为他们的将来着想。为此,他做了很多。没有校舍,他向生产大队借了一间会议室当教室、借两间房屋做学生宿舍;没有教材,他和同事跑到上海买聋哑教材,手提肩扛地运回来。没有学生,他们蹬着自行车跑遍溧水县16个乡镇,共招到18名聋哑学生。为了能让孩子能拥有一所自己的学校,他向县里争取到了7亩地,之后他带着教师一砖一瓦地盖了7间平房。他说,这7间房子,才是真正属于聋哑孩子的学校!2001年,他向当地政府申请划拨溧水县石港村附近300亩荒山作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并把特殊教育学制由9年延长到12年,增加了3年的基地实践技能培训,同时基地无偿为毕业生提供岗位。然而开垦荒山是一项艰苦的任务。“说基地是葛校长和老师们一锄一锄挖出来的,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王成琴告诉记者,当时一顶草帽、一副手套、一双胶鞋是葛校长每天的穿戴,为了省下用工费,他带着全校19名教师从荒山中开垦出了180亩土地。每次干完活,葛华钦和老师们都是一身汗、一腿泥、满手水疱,却没有一句怨言,他们在用双手创造残障孩子的未来。
长期在特教一线,葛华钦对孩子们的想法了然于心,学校的制度规定也围绕着学生需求展开——残障孩子上学需要接送,他把周休调为月休,降低家长往返学校的坐车费用;孩子们为了省钱舍不得多吃饭,他让食堂免费供应三餐,还自己掏腰包给学生加营养……
如今,葛华钦已由最初18名聋哑孩子的“爸爸”,变成168名残障孩子的“爷爷”。他没有专门上过特师学校,但他的手语却那么地道,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总是那么准确。每一个使用手机的残障孩子都知道葛华钦校长的号码,有事总能联系到他。他能叫出所有孩子的名字,随时跟任何一个孩子交流。他是老师,也是陪护员、清洗工、保姆……
为了这群孩子,他放弃乡镇公办小学副校长一职,走进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师,与孩子们同吃同住,一待就是28年,从激情青年熬成白鬓老人,他这可谓特殊教育界的“老黄牛”!